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敢闯会创,不负韶华
——记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校获奖项目故事
发布时间:2020-10-27 13:41:50   来源:    点击数: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由教育部与有关部委共同主办,被誉为“总书记亲自回信,总理亲自倡议,副总理每年出席”的全国最高规格的竞赛,为各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和学位点评估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大赛共有校级、省级、全国赛三级赛事,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A类)于20206月启动,国赛由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和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担任大赛组委会主任。为全面做好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我校在201911月即已启动该项赛事,由创新创业学院主抓。创新创业学院会同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全面强化培训重点项目、全方位打磨精品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组织、深度培育,全校共有4199名学生有效报名,参赛项目589项,参赛率达在校生(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等)总数的25.03%。在省赛中,获省级金奖2项、银奖7项、铜奖16项,合计25项奖项。我校成绩为全省本科高校前10名,学校获“第六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先进集体”“第六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现有一批项目参加国赛,有团队进入总决赛现场赛,有望冲击金牌。

融科技和艺术于一体的创意口罩,柯德福节能科技,新一代光子拾音器,竹编艺术的非遗传承,致力于方言传承的浙言浙语……这些由我校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开发的创新创业项目,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赛区决赛中一亮相,便引起了评委老师的关注,并分别荣获金、银、铜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牛人们”,看看他们在创新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咸”……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作为一名在中国读服装设计的国际留学生,周雪宁在和中国同学互相交流时发现,疫情背景下,口罩慢慢变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日用品。但是,具有防病毒功能的医用口罩不具有装饰性,设计往往过于简单;而时尚口罩强调了装饰,却忽视了功能性。因此,她和同学们萌发了如何在疫情之下“罩”样精彩的构想:将中国传统文化女红艺术与抗病毒科技面料相结合,打造融科技和艺术于一体的创意口罩。创意口罩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让中国文化传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中国艺术。有了初步的构想之后,周雪宁在老师的帮助下组建了团队,不断地寻找具有各自专业优势的创业伙伴乃至行业大咖,并着手起草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版本的不断完善升级,见证着项目团队的成长过程。

项目成员分工合作,团结一致。由于疫情爆发,个别团队成员无法回到中国与其他成员并肩作战,但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却从未缺席。文本的部分主要由项目核心成员孙雪婷主笔。创业计划书该如何撰写呢?这对当时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孙雪婷来说,是参赛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创业计划第一步,先从借鉴开始。孙雪婷通过创新创业学院提供的创业计划书讲解视频,参考优秀创业计划书的目录结构和逻辑,融入团队成员的创意,完成了两万字的创业计划书初稿。但是,当团队成员在与指导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如何让专家在对项目没有任何预先了解的情况下,从众多的创业计划书中脱颖而出,在短时间内认为这是一个成熟且有潜力的项目,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团队成员重新梳理目录逻辑,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修改和打磨。每天都有新的更新,一直持续到提交截止的前一分钟。“在文本和PPT的不断打磨的过程中,我发现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各的特色,需要根据项目自身去制定最适合的方案。”孙雪婷在总结文本经验时说到。

项目团队在得知创业计划书已经通过省赛网评进入答辩环节后,开始着手准备路演。经商讨,路演录制决定由赵婷婷担任。“在准备路演视频的过程中,我见到了凌晨三点的校园,也尝到了光圈大灯直射的滋味。创新创业学院为我们提供专家一对一辅导,指导老师也为我们请来了播音主持方面的专家,反复斟酌指导,我由一名眼神怯怯的小女生变得愈加大方灵动。在我录制路演视频的同时,项目伙伴们也在加班加点的更新PPT,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热忱和温馨。疲倦,但却幸福!现场路演视频播放完毕后,穿上自己国家的传统服饰,我和两名留学生成员一起站上了省赛答辩的镜头前。专家老师的提问严谨细致,但我们的回答顺利自如、如鱼得水。因为项目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了如指掌。这一场又一场难忘的旅程,留给我们太多珍贵的回忆和成长的见证。”说起这段经历,赵婷婷满是感动。

在拿到奖杯的那一刻,同学们感慨万千。项目负责人周雪宁说:“我们努力的成果不仅仅是这个沉甸甸的奖杯,更是在与指导老师沟通修改方案时所学到的方方面面,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也是越来越默契!感受过程,感恩结果,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我故乡的诸多传统房屋中,都存在着返潮发霉、温度不均匀、能耗大等问题,而我也曾经饱受这些问题的困扰,后来,我萌生了想要做节能材料这一块的想法,也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一个冬暖夏凉的优质生活空间。”柯德夫项目负责人李昂说。

柯德夫团队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同时考虑到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打造了一款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刚开始做项目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团结一致,把问题一一解决掉。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他们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仅是为产品给人们带来更舒适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关心。

项目研发团队全称为柯德夫杭州节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现有10名成员,都是来自我校的材料、建筑学、环境、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的佼佼者,大家各司其职,争取将产品、项目做优。

团队在冷库保温方法中获得灵感,对聚氨酯材料进行定向改性并对喷涂压力和流量进行重新设计,自主研发了S1000型可喷洒聚氨酯保温剂,是国内首创的高密度小罐装工艺使喷洒出的高强度聚氨酯能与墙面紧密结合,具有极佳的保温、防潮、隔音性能,能为用户提供省时、省钱、省电、省心的生活空间。团队为了获得最佳的聚氨酯泡沫,对喷具也进行了重新设计,独创的精密辊合喷具能让形成高强度聚氨脂的二种黑白原料在短时间内1:1充分混合。在给客户施工改造房屋后,该产品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当团队的产品得到客户、市场的认可时,团队成员认为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负责人李昂提到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为了打造更好的项目计划书和ppt,省赛前夕和国赛前夕,团队成员通宵完善项目计划书和PPT几乎是将之前的成果推倒,所有人一起讨论,一起钻研,只为达到更好”。

 

隔墙有耳,通常都是科幻电影大片的场景,而如今,利用新一代光子拾音器就能实现超远距离、超高精度的声音定位和拾取。我校来音科技团队,正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光子拾音器。

光子拾音器首次结合激光多普勒声源定位和零差激光干涉技术,实现快速、精准定位信号位置,解决了现有麦克风阵列构建困难所造成的低精度、信号易串扰等行业痛点,能够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工业物联网、无人驾驶、智慧家居,以及智能安防等诸多极具发展潜力的应用场景,其中,主要的5个应用场景包括智慧交通——鸣笛抓拍系统、工业物联网——故障检测、人工智能——智能语音识别、智慧军工——弹炮定位、智能安防——视频音频监控等。

来音科技项目团队由理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和已经在中科院、浙大以及海外高校深造的本科毕业生组成。团队共同经历很多困难:记不清有多少次,为了修改出最新的创业计划书,团队成员通宵开会,改着改着,天就亮了!产品测试需要在户外进行,测试时间又刚好是暑假期间,杭州的酷暑异常猛烈,测试完一台产品,衣服都可以拧出水来。上学期期末期间,为了寻找合作伙伴,团队成员白天跑到萧山、滨江介绍项目,晚上回到小和山校区准备期末考试,连续多天横跨杭州城。而这所有的经历都成为今后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面对困难,我们很庆幸能够共同克服,更感谢指导老师沈艳婷和创新创业学院的所有领导、老师的帮助。你们的投入与奉献成为了我们努力的动力!那些与你们共同奋斗到天亮的夜晚,将伴随着当时欢笑与憧憬,一直陪伴着我们继续前行……”项目负责人孔祥鑫深有感触地说。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乌镇竹编作为一门有温度的非遗手工艺,深深地吸引着我。然而近几年乌镇竹编面临着器型老旧、不符合现代审美的问题,因此,2017年,我们创立了南京腔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传承再生、跨界创新为理念,对非遗竹编进行了品牌化的活态传承,致力于改善当前的竹编境况。”非遗竹编项目负责人孙华锋说。

非遗竹编团队与在地公司合作创立了“竹芸工房”品牌,将“陈庄村”打造成为独特的“非遗匠人村”,由卖产品转变为卖体验,开发了各种竹编文创产品,尤其是竹编体验材料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团队还打造了受众广泛的竹编体验课程,邀请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前来授课,不仅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2017年国务院颁发《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办法》,杭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项目团队认准时机,邀请黔东南州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唐俊作为团队顾问,致力于将“浙江经验”复制到黔东南州未脱贫地区,如三穗县和榕江县。团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穗竹编”进行IP化,打造“黔森工房”品牌;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对当地村民进行线上线下授课,同时生产制作竹编体验材料包和文创产品,与很多平台合作进行销售。同时,团队还签订了政府的定向扶贫订单,效益显著。项目团队深耕黔东南地区三年,覆盖三穗县和榕江县25%以上的贫困户,三穗县已于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

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有8名成员,分别是我校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孙华锋、王思奇、王梓屹,本科生朱育锦和杨雄杰,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袁子霄,经管学院本科生董旺,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汪亨达。

创业成果来源于创新精神,项目团队四年如一日,用设计推动创新,用文创助力扶贫。在导师的帮助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顺利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不断探索非遗扶贫新模式,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竹编产品。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创业就业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务农之余还能对其他贫困户进行竹编培训教学,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笑容一天比一天灿烂!

纵观整个参赛过程,有一个场景令孙华锋印象深刻。“在即将省赛决赛答辩的前几周,为了更好地展现团队的精神风貌,整个团队为了项目计划书和PPT展示熬夜加班,到了深夜,偌大的教学楼只有我们的工作室B1-208灯火通明,大家齐心协力,一起讨论,一起钻研,不亦乐乎,毫无怨言……”

孙华锋说:“扶贫过程中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我们始终坚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祖国培育了我们,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迎头而上,不轻言放弃,帮助更多贫困户和留守妇女摆脱贫困,让他们过上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我认为,这是我们团队不容逃避的使命和责任!”

 

方言,是交织悲喜的乡思;方言,是传承文化的妙笔;方言,是蕴含历史积淀的厚重情怀;方言,是展现地域特色的人文血脉。如今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故土情思的方言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浙江省方言资源丰富,一直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身为方言工作者,抢救、保护多彩的方言文化,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浙言浙语团队由此诞生,项目团队大多来自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的研究生,有王丽媛、郑新跃、黄依娜、侯丽婕、王晓玮、蒋佼、谢珊、胡徐梁,还有来自经管学院的吴可凡、艺术学院的何宝珠、理学院的许飞飞。

2015年本项目开始启动。在我校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叶晗教授负责的语保项目老师指导下,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扎根于浙江省各县市、致力于方言科学采集、公益性应用、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浙江汉语方言保护工作。四个语保专家团队,80余名学生分别负责了浙江省安吉、长兴、永康、武义、兰溪、富阳、缙云、三门、临安12个汉语方言调查点的语保工作。期间编辑了《浙江语保》杂志推出“浙江乡音”微信公众号拍摄年度语保宣传片,出版了《浙江方言资源典藏》。先后在浙江省俞源村、后吴村成立传统村落与美丽乡村文化研究基地,积极助力四川阿坝州语言文字帮扶工程,推进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决胜2020脱贫攻坚战。语保工作繁琐而又艰辛。五年间的每个暑假团队成员都冒着酷暑在采录点进行音频、视频采录;无数个夜晚都是在剪辑、整理、核对纷繁复杂的语料中度过。

浙言浙语项目在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中,扎实推进工作进展。在项目进行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便是寻找发音人和技术研发团队发音人的要求很高,要在不同年龄段并且三代及以上都使用当地方言项目组发动了全媒体联动进行全面的发音人招募,最终各调查点都选出了理想的发音人;语言转换是团队后期研发的重点,但是方言的发音很模糊又有很多古音,很难被智能化的机器人识别并转译出来,这也成为了项目的一个难点。创作新媒体儿童方言歌谣,建立浙江方言文化生态博物馆,开发浙江方言文旅产品、2022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方言语音包、方言转译器养老生活服务等应用是浙言浙语项目的愿景。

2020年疫情期间,在省外医护人员与武汉患者的沟通中面对方言交流障碍的严峻性很多地方用方言歌谣进行疫情科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使浙言浙语项目团队更加认识到了方言现代价值开发的重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团队着手进行浙江语保一期成果的转化,助力语言扶贫及乡村振兴工程;大力推动方言文化资源数字化,并将其与网络展示、新媒体应用等相结合是浙言浙语团队的项目特色。本着保护与利用并进、传承与创新并举理念,浙言浙语项目团队大力推进方言深厚文化价值的现代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方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和路径,持续提升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众的方言保护意识和水平。

“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对于提高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作为指导老师也受益匪浅。‘互联网+’大赛能很好地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目的,也为今后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我认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能有效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浙言浙语项目指导老师叶晗教授说。

 

为深入推进我校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作,今年4月,创新创业学院深入走访各二级学院,召开座谈会,挖掘优秀项目,了解并推进此项工作。创新创业学院制定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考资料汇编》,介绍了我校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作方案,明确了我校项目可走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和国际赛道,指出参赛项目要突出我校应用型、国际化特色。同时,参赛项目来源可从教师科研项目、校友创业企业、扶贫对口和科技特派员等挖掘。通过深入走访交流,大家对大赛的意义和要求、项目的挖掘与培育、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炎热的七八月,虽然学校已进入暑期,创业中心二楼的会议室的项目讨论却经常一个接着一个,到了晚上仍然灯火通明。创业学院邀请了众多专家,对精品项目逐一打磨。项目辅导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线上辅导,通过钉钉、企业微信等途径,专家在线做点评和指导;另一类是现场辅导,对各团队的创业计划书、路演展示进行现场点评。据统计,创业学院共邀请专家30余位,累计开展辅导80余次,覆盖学生1000多人。创业学院相关领导和老师暑期加班加点,工作成了常态。很多指导老师也放弃了暑期的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指导中。建工学院郑锐锋老师说:“很感谢学校组织了这个大赛,我把以前的想法整理了出来,和学生一起实施;也感谢创业学院邀请了这么多专家来指导,提升了老师科研转化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今年我指导的两个项目,虽然没有进入省赛,但已经在真正地实施开展,目前已经有投资人感兴趣了,约了我们去路演。”

我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落脚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目前,学校高度重视和支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大批同学积极参与“互联网+”大赛,显现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现了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昂扬风貌。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重要抓手,充分利用赛事,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广大师生的创新潜质和创业热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升我校学生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以赛促教,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以赛促学,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以赛促创,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